從裁員到高校課程:AI改變職場與教育

【2025年08月12日訊】(記者燕瑾西雅圖綜合報導)如今,人工智能(AI)幾乎滲透到工作的每個角落,帶來的衝擊不再是「遙遠的未來」,而是「今天的現實」。總部在華州雷德蒙德的微軟近期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生成式人工智能對職業的影響》,它披露了最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職業。

人工智能改變職場格局

微軟研究團隊分析了2024年1月至9月間超過20萬條Bing Copilot人工智能用戶的交互數據,製作出「人工智能適用性評分」。他們發現以信息收集與寫作為核心的知識型工作最易受人工智能影響,排名前十的職業是:口譯員和筆譯員、歷史學家、 乘客服務員、服務銷售代表、作家和作者、客戶服務代表、數控工具程序員、電話接線員、票務代理和旅行職員、廣播員和電台音樂節目主持人。

這種高適用性已在現實中轉化為裁員潮。根據求職助手人工智能平台Final Round AI數據,2025年1月至6月初,美國已有7.79萬個科技崗位因人工智能被裁撤,平均每天491人離職,亞馬遜和微軟是裁員規模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

微軟的研究還列出10種最不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職業,這些通常需要人類獨特的情感關懷、複雜判斷或實地操作:口腔和頜面外科醫生、抽血師、護理助理、危險材料移除工人、油漆工、抹灰工助手、殯葬師、工廠和系統操作員、汽車玻璃安裝和維修工、船舶工程師、輪胎修理工和更換工。

高校調整課程應對人工智能潮

職場上的快速變化也迫使教育體系加速調整,應對技能需求轉型。

早在2018年就開始提供人工智能理學學士學位的卡內基梅隆大學(CMU)計算機科學碩士項目副院長大衛·加蘭(David Garlan),在接受《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採訪時表示,「人工智能正席捲各行各業,教育體系也得不斷調整以跟上步伐。」

2025年5月,素有「南方常春藤」之稱的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宣布開設人工智能科學學士學位課程。賓夕法尼亞大學則已於2024年2月成為首個宣布開設人工智能本科學位的常春藤盟校,其課程涵蓋機器學習、計算算法和高級機器人技術等。根據《商業內幕》報導,美國已有十餘所大學提供人工智能相關的本科和研究生學位。

然而,隨著人工智能在職場與教育的廣泛應用,圍繞其準確性與可控性的爭議也日益凸顯。

人類能掌控人工智能嗎?

布朗大學教授,白宮《人工智能權利法案藍圖》聯合作者蘇雷什·文卡塔蘇布拉馬尼安(Suresh Venkatasubramanian)曾在接受CNN採訪時表露,大型語言模型(LLM)的目標是生成「聽起來合理的回答」,而不一定基於真實信息。康奈爾大學、華盛頓大學和滑鐵盧大學2024年7月的研究也證實,即便是頂尖的人工智能模型也會編造信息,無法完全信任。

曾在華盛頓大學工作近半個世紀的資深計算機科學教授艾德·拉佐夫斯卡(Ed Lazowska)近日對《GeekWire》說,人工智能或許能取代某些編碼環節,但設計沒有死;團隊合作沒有死;弄清楚需要解決的問題,找到最佳方法沒有死。

然而,皮尤研究中心2025年調查顯示,美國62%的公眾與53%的人工智能專家對政府能有效監管人工智能幾乎沒有信心;59%的公眾與55%的人工智能專家對企業負責任地開發和使用人工智能的能力缺乏信心。

在谷歌工作十多年的諾貝爾獎得主「人工智能教父」傑弗裡·辛頓(Geoffrey Hinton)曾在播客節目中警告,人類最終可能無法理解人工智能的意圖或計劃。他認為,確保人工智能不與人類對抗的唯一希望在於「能否找到一種方法,讓它們絕對友善」。

聯合國大學(UNU)在《永遠不要想當然地認為人工智能提供的信息的準確性等同於事實》的研究文章中指出:當準確性與真實性被混淆時,就有極高的危害風險,尤其在需要人類判斷與倫理考量至關重要的領域。

責任編輯:舜華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推薦文章
文章評論區

發佈留言